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国家级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园区”)立足金昌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紧扣“2+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头号工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立足税收数据,深度透视2020-2024年园区招商引资企业(以下简称“招引企业”)的运营状态,对相关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与破题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园区近五年招商引资总体情况
(一)从引资情况看,园区重点投资项目增长态势明显
2020-2024年,园区紧扣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接87家企业新引进项目105项,累计签约金额402.1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5.46亿元,年均资金到位率达75%。
从引进项目具体情况来看,项目均值3.8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项目98个,第三产业项目7个;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制药、石油化工、新材料、冶炼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新引进项目带动了地区生产总值,在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中优化了园区整体产业结构。
(二)从“2+4”产业集群培育看,园区产业链条建设突飞猛进
园区围绕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向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2+4”现代化产业集群。
“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千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供应基地,引进新能源企业23户;围绕新能源电池电芯等4个细分产业链,着力发展风光电、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新能源电池原材料及辅材本地供应率达77%以上。
强化“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创新升级。围绕镍、铜、钴、稀贵金属、钛材料等5个细分产业链,共引进企业12户,重点发展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粉末冶金、镍合金材料、海绵钛及钛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聚力“资源综合利用百亿产业链”技术突破。聚焦打造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重点引进资源综合利用百亿产业链企业22户,围绕冶炼渣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电石渣资源综合利用等8个细分产业链,推进能源资源循环利用。
注重“化工循环百亿产业链”协同发展。聚焦打造西北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围绕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等5个细分产业链,引进化工循环产业链企业26户,着力构建“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产业共生、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新模式。“数字经济百亿产业链”以及“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中暂无招引企业。
(三)从税收贡献看,招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日产25万只锂离子电池、10GW晶硅切片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和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招引企业蓬勃发展,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从2020年11.12亿元增加至2024年79.85亿元,年均增长78.27%。剔除留抵退税政策影响,招引企业税收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产生税款的34户招引企业共缴纳税费3707.8万元,2023年产生税款的53户招引企业缴纳税费增长至10890.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44.5%。
2024年以来,87户招引企业中,产生税款企业共53户,合计缴纳税费11100万元。招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累计带动解决就业人数9600余人,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现阶段招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优质税源仍需培养,留抵税额过多难以消化
自增值税留抵退税落地实施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底,园区累计有24户招引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6.08亿元,回补税额合计0.72亿元,整体回补率仅为18.68%。
园区享受留抵退税100万元以上的招引企业共12户,合计办理留抵退税3.85亿元,回补税额0.62万元,回补率为16%。整体来看,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招引企业仅有9户企业实现100%回补,回补率低于整体回补率的企业共有12户,其中回补率为0的企业共有5户。
部分招引企业筹备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投产后受市场环境影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造成大量留抵税额的产生。例如,自2020年以来,某大数据开发有限公司在已享受留抵退税6948万元的基础上,平均每月仍产生留抵税额3000万余元。其他企业如某能源有限公司累计产生留抵税额7.54亿元,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累计产生留抵税额9.6亿元;某新能源电池生产公司等企业因前期投资形成的资产较大,成本较高,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税收收入,目前仍有增值税留抵税额285万元。
(二)受税收政策影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短期内难以实现税款入库
受资源禀赋影响,园区近年来招引的9户重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原料是金川集团的有色金属冶炼渣,提炼各种有色金属,累计投资额125亿元。2020-2024年,该9户企业销售收入依次为3.87亿元、12.7亿元、36.4亿元、56.3亿元和41.6亿元,而同期对应入库税款分别为1253万元、-640万元、5326万元、-16431万元和6873万元,合计入库-3619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大部分可以享受黄金免征增值税、铂金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方面,该9户企业中的5户因享受即征即退政策,不能享受留抵退税政策,建设期积累了大额的留抵税额,短期内难以消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该行业大部分企业可以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废处理项目“三免三减半”、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由于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出现了销售收入、工业产值大幅增长而税款不见增长的情形。
(三)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行业短期内难以扭转困难局面
园区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招引的企业,主要利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来发展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产品生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和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降低,再加上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企业的产品无法在本地消纳,仍然需要到东部地区进行深加工,产品成本上升失去竞争优势,出现产值越大亏损越多的情形。
园区化工循环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依托本地部分初级有色金属产品和低廉的“三酸两碱”资源优势,但其他原料和销售市场均在外地,运输成本大,受市场行情低迷和行业内卷严重影响,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基本处于保本或亏损的状态。
(四)未形成产业链闭环,“延链补链强链”亟待加速
从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情况看,园区新能源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发电产业,“重规模投产,轻自主创新”问题较为普遍,自主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对外依存程度高,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从外采购。
以某能源(金昌)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023年销售收入43.53亿元,占园区新能源产业链整体销售总收入60%;同期,该公司共接受省外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301户次、金额39亿元,省内企业仅为137户次、0.56亿元,省外企业开票金额比例高达98.3%。
可见,园区内企业间相互协作能力和配套能力不足,链条较短,没有形成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
(五)龙头企业优势较弱,带动和辐射力不强
从园区企业2024年的营业收入看:资源综合利用链企业平均营业收入2.36亿元,极大值为10.27亿元,仅为产业链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以下简称“平均收入规模”)的4.3倍左右;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平均营业收入1.53亿元,极大值为24.88亿元,为平均收入规模的16.3倍左右;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企业平均营业收入29.79亿元,极大值为229.75亿元,为平均收入规模的7.7倍左右;化工循环产业链企业平均营业收入9.44亿元,极大值为33.72亿元,为平均收入规模的3.6倍左右。可见,除新能源产业链外,均缺少“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
三、促进园区招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紧盯目标,择优而育,提高招商质效
按照我省招商引资模式“四个转变”(由传统要素为主向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并重转变,由生产型要素支撑为主向生产型要素和资本型要素并重转变,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托底和高效集成并重转变,由拓展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转变)的要求,和省委书记胡昌升关于大抓招商引资要“观大势、盯目标、出实招、强保障”要求,立足金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市情实际和园区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确定招商引资策略,建立招商引资目标库,编制招商图谱与路线图,明确招商方向,抓好项目谋划,精准研究产业链及上下游关系,大力引进“雏鹰”“瞪羚”“独角兽”等优质税源企业,规范招商行为,提升招商质效。考察招引项目时,不应单纯以GDP增长衡量经济发展,而应多维度评估企业经济效益、创新效益、短板长板、产业聚集能力,着重引进符合地域发展规划、创税能力较高的企业,力争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数量体量质量“三量提升”,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与效益。
(二)积极应对,培育税源,抓好财源建设
一方面,应客观看待税惠政策效应,税收减免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企业信心,为长远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需要客观分析、理性看待、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政府应抓紧抓好财源建设,着力培育稳定可靠的骨干财源和群体性财源以增强财政收入后劲。同时,凝聚各部门协同共管合力,在涉税(费)数据共享、共治协作、司法保障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信息共享效率,掌握企业经营动态,分析税收变化情况,做好财税运营分析,切实加强源头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不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三)重点扶持,突围解困,提升产业动能
虽然园区新能源电池原材料及辅材本地供应率达到了67%,但新建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大多以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为主,电芯等制造项目较少,且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与带动,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能力尚未形成集聚规模。政府应抢抓战略目标下电池产业需求倍增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与化工、有色金属融合互促。联合国内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成立创新联合体,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制造适用于电网调峰、家庭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不同储能应用的电池产品,构建多领域、多元化的新能源电池集群,助力企业走出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的“内卷式”竞争,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工业基地。针对存在“销售难”的化工循环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上企业,政府应领导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实时关注分析企业购销情况,通过开票数据、上下游发票精准分析比对,发挥税收大数据赋能作用,牵线搭桥解决原材料购进和产品销售问题,帮助企业经营畅循环、稳发展。
(四)打造集群,强链升链,激发“链式”反应
积极抓抢国家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支持,鼓励“2+4”产业链企业加大创新创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及时掌握各链条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指标,梳理产业链的堵点难点,找准产业链“补、延、升、建”的方向和重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左右岸配置,推动“纵向”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和“横向”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
(五)依企招商,招大引强,培育“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坚持以现有“准龙头”企业和项目为重点,以形成先进产业链配套集群为目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项目带产业、产业促集群,充分发挥重点项目落地发育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作用,依靠“链主”企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卡位入“链”,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本地链主企业金川集团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强科技激励政策精准供给和系统保障,为驻园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底层、深层的支持。
课题组组长:高明生
课题组成员:刘 阳 李向军
执 笔 人: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