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出台了《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重要指示精神,打造覆盖西北、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跨区域支撑能力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本期就有关内容予以解读,供参阅。
◎《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2024年9月视察我省时作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全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着力打造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6400万千瓦,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引擎。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打造覆盖西北、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跨区域支撑能力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省出台了《行动方案》,以更大力度推动全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甘肃能源力量。
◎《行动方案》主要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点,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推动新能源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打造以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底,“五个功能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65%左右、发电量占比达到35%左右;煤电装机达到34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装机超过6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超过60万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千亿元,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到2030年底,“五个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基本建成。新能源装机达到1.6亿千瓦,装机占比70%左右、发电量占比超过40%;煤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超过100万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势,形成各具特色、链条完整的发展格局,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过2000亿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行动方案》五大焦点
《行动方案》提出22项重点任务,一是聚焦加快建设超大型风光电基地,推动资源多元化开发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发展先进节能煤电,推动电网网架提质升级五个方面,奋力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二是聚焦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推广就地消纳用能新模式,推动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用能结构绿色转型和培育本地优质用电负荷五个方面,加快建设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三是聚焦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化装备制造产业布局,构建设备改造升级和循环利用体系,加大装备制造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新能源发电科技支撑五个方面,着力构建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四是聚焦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优化电价形成机制,扩大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完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四个方面,聚力搭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五是聚焦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促进省际间协同互济发展三个方面,积极创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
◎我市贯彻落实的建议
一是突出优势,做强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延链补琏强链建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引项目、“准”接链条,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引入独角兽企业,吸引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地金昌,着力优化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态势;编制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产业链物料平衡测算,完善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图谱,制定产业链培育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健全产业链链长制、链主企业制、项目清单调度管理制、精准招商制、专家咨询制、督查考核制等工作机制;坚持产业技术多元化,加快培育储能电池应用,形成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电池材料供应及电池品种相对齐全的生产基地。
二是加强统筹,做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规模。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做好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保障重大能源项目实施用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落实财税、价格、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融资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等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构建风电、光伏、光热装备上下游全产业链,打造氢能、储能装备新的增长点,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科技攻关实施方式上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构建系统的产业研究开发体系;在资源整合上集合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释放产业集群发展动力;通过聚合“产学研用”创新资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技术前沿,紧盯产业发展需要,从全产业链着力,构建涵盖“发、储、用、输”的完整体系,打造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新格局。加快产业链同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有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使我市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实现有序、协同、健康发展。
三是面向未来,加强新能源关键技术科技支撑力量。我市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市“2+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紧盯发展目标,顺周期布局,逆周期调节,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谋划一批前瞻性、系统性新技术,培养一支核心团队,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围绕新能源并网消纳、大型新能源基地、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等,开展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原创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形成优势创新资源的聚合和产业的聚集,做大产业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努力建成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一流新能源产业基地。